互聯網時代,一些對于年輕人來說輕松平常的日常操作,對于老年人來說可能力不從心,不但沒有享受互聯網的便利,還在生活中感到一些不便和壓力。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因為老年人沒有健康碼導致無法出入小區、乘坐公交的新聞,一度引起社會關注。因此,在信息化社會,面對老年人的數字困境,亟需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來幫助父母和祖父母輩,進行“文化反哺”。
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公民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在超過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人群占比為10.3%。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受地域、能力、素質等限制,人們對互聯網科技的接觸范圍與掌握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老年群體,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幫助,即使擁有智能手機,很多也只是使用基本的電話功能,不會使用各種服務軟件,甚至還會出現因為使用手機過程中個人信息泄露導致詐騙等安全隱患。而那些經過輔導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則越來越能擁抱數字生活,創造別樣的精彩。有的爺爺奶奶戴上老花鏡,努力學掃碼、手機看新聞、打視頻電話,跟孩子們的交流順暢無阻;有的老年人架起攝像頭,在網上直播時尚穿搭、健身日志、勵志格言,跟上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
老年人的數字生活不僅是美好愿景,也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生動注腳。給予老年人更到位的關懷、更周全的考慮,更好滿足老年人的“數字需求”,能夠使老年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更加豐富,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滿。
數字時代,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身影,亟需多措并舉,幫助老年人融入移動互聯網世界,實現教育的反哺。從政府來說,在數字化政府建設方面,也要給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比如,在醫院、銀行、電力等服務領域要保留一定數量的人工窗口,兼顧各方需求;必要時開設專門的老年課程,教授智能手機和傳統互聯網應用的基本操作,給與老年人相應的人文關懷。對互聯網平臺來說,在技術開發中更加注重老年人需求和習慣外,必要時,要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替代選擇,打造“老年友好界面”,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老齡社會新形態。當然,年輕人也要在生活中耐心幫助老人,逐步引導老年人適應信息化社會。
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也有可能構成一道數字鴻溝,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讓老年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紅利,需要以更多的耐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加順暢地擁抱智能生活。給老年人在風馳電掣的“快時代”留個“慢選項”,才能填補代際間的數字溝壑,讓老年人享受到數字時代的饋贈。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申論熱點頻道)
及時掌握申論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