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公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并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時政模擬題、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刀刻匠心 鑄魂于木。
福建莆田“80后”木雕傳承人林飛鶴,從6歲起就跟著民間泥塑匠師學塑像技藝,后又全身心投入傳統木雕技藝的繼承、研究和創新中。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他將傳統木雕和現代美學理念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傳統”流派。
走進林飛鶴(見圖,宮箭攝)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間里錯落有致地擺滿了各式木雕作品,放置一旁的,還有大大小小的手工刻刀。專注的林飛鶴左手把握著逐漸成形的木雕作品,右手捏著刻刀,手指翻轉間,一片片木屑落下,一副清晰的眉目在木刻上逐漸顯現……“莆田木雕,源于唐,興于明。一件作品要經過選材相木、勾輪廓線、鑿粗坯、鑿細坯、磨光等一系列步驟,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貫注。”說話間,林飛鶴的眼神里充滿光亮……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莆田人,林飛鶴至今已從事莆田木雕制作23年。年少時,林飛鶴就對繪畫、泥塑木雕等頗感興趣;6歲的他跟著民間泥塑匠師學塑像,和工藝美術結下了不解之緣;7歲時,他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屬于自己的畫筆,并用它學習繪畫;1997年初中畢業后,由于家境貧寒僅能供一個孩子去外地上學,林飛鶴讓品學兼優的弟弟去求學,自己則選擇了學手藝。
起初,林飛鶴的雕刻題材十分簡單:勺子、葉子、鵝卵石、花瓶、水杯、蓮蓬……“從畫圖到打坯、修光,都靠自己一筆筆、一刀刀完成,一年只能制作幾十件木雕作品。”從花季到不惑,林飛鶴已為來自世界各地喜愛莆田木雕的人們創作雕刻作品近千件。
“設計畫稿,先是在紙上大致確定雕刻的題材,之后要經過反復的推敲、修改。”林飛鶴說,一件木雕工藝品不單需要刻工精致,更要在創作上融入時代審美和獨到見解,作品才能具備靈氣。“莆田木雕具有民俗性,工藝師會在遵循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巧思善鑿,以創新的形式豐富傳統的內容。”為了靈感迸發的那一瞬間,林飛鶴已數不清自己多少次在工作臺前通宵達旦。“耐心,是我雕刻的態度,也是我教導弟子從入門到精通需要貫穿始終的態度。”
都說雕刻容易打磨難,打磨一件木雕正是諸多步驟中最為費力的一步。“先用粗砂紙打磨,再逐步提升砂紙的細度,打磨數遍以讓木雕光滑細致,凸顯木雕材質的柔和溫潤。”林飛鶴說,雕刻完成的木坯碎屑棱角遍布,稍有不慎就會劃傷手指。但是,經過打磨的雕刻作品不僅形神兼備,還可以延長作品的壽命,提升藝術價值。
“作品成功與否,上漆和彩繪是重中之重。”林飛鶴表示,在已雕刻好的木雕作品上,施以彩繪,讓彩繪與木雕相互碰撞、融合;經過彩繪的木雕作品,不僅顏色亮麗多彩,而且形象更加逼真。
林飛鶴認為,“作為一個手藝人,理應基于傳統,尋求創新,哪怕是一丁點思維突破。”
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跟隨林飛鶴學習,已有一些人成為林飛鶴的弟子。弟子口中的林飛鶴可不是一位“心慈手軟”的師父,對于木雕技藝,他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林飛鶴覺得,要將傳承木雕技藝和人才培養作為當務之急。“通過非遺展示、技藝傳教等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傳承,通過創新讓傳統技藝‘活’起來是我的心愿。”為此,林飛鶴受邀參加了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公司和網易聯合發起的非遺項目推廣活動,力求讓更多熱愛非遺木雕的年輕人能夠看到它、了解它。
原標題:刀刻匠心 鑄魂于木(工匠絕活)
文章來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4/02/nw.D110000renmrb_20210402_3-06.htm
[聲明]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會馬上處理。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中公時事政治
聲明:本站點發布的來源標注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公教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中公教育時事政治頻道)
及時掌握時政熱點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1
04-06
04-06
04-06
04-06
04-06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
04-02